「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由衛生福利部依據113年4月27日賴清德總統國家希望工程論壇建言,因應人口結構變遷與醫療照護需求,推動醫療照護體系改革,以促進全民健康福祉,而展開四大範疇目標:(一)優化醫療工作條件、(二)規劃多元人才培訓、(三)導入智慧科技醫療、(四)社會責任醫療永續。
本會所提 「助聽科技可近性暨精準聽能復健計畫」亦獲得衛生福利部肯定,自114年9月起展開。為解決三項問題:
醫院缺乏復健聽力學業務-復健聽力學(包含助聽器選配諮詢、驗配、聽能訓練)可以幫助聽力損失族群重拾生活品質,強化聽力師專業價值,惟本會執業調查研究顯示「醫院診所」僅有7%在從事聽能復健。原因之一為受限全民健康保險之給付未包含此類服務,使聽力損失民眾需要奔波多地,也未必能取得完善專業服務。臨床聽力單位在資源匱乏下無法靠一己之力發展此類業務,遂計畫辦理「公費聽能訓練計劃」。
醫院聽力師的工作滿意度低-本會執業調查研究顯示醫院聽力師對於空間配置及硬體配置的平均滿意度名列各聽力師場域最末,人力配置不足與不均,說明當前的醫院評鑑基準難以反映特定職類的實務需求,遂計畫辦理「臨床資源盤點計畫」。
助聽科技的可及性及有效性不明-助聽科技係包含醫療器材類助聽器及具有聲音放大增強功能的新型藍芽耳機,皆會影響使用者聽力。美國政府於2022年修改助聽器法案,使助聽科技有明確的分級管理,即「助聽器」分為「指示用(prescription)」需由持照專業人士(醫師/聽力師)選驗配,和「成品用(over-the-counter)」需經過上市前臨床研究符合特定標準後,開放民眾自由選購,以兼顧助聽科技的可及性與安全有效性。惟我國分類助聽器之規格尚未完善,也缺乏專業人士使用的分級規範。本會相信唯有助聽器和耳機的差異明確被定義,才不會使利害關係人和消費者誤解,並促進產業發展及實務應用,遂計畫辦理「公費精準驗配計劃、公費選配諮詢計畫」。